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碧野风动话今昔
浏览次数:21      发布时间:2025-11-13

远远的铁塔像高出地平线的铁杵,扇叶正不急不缓匀速地转动,拿捏着时间的分秒和它制造的热量,在功率的轨道上运行,将智慧清洁的能源悄然输出。只有走到近处,才能看清风电铁塔的雄姿,看清一个个铁塔组合起来的壮观群体。在宿(松)复(兴)公路东侧,在北沿江公路(347国道)的北面,华阳河新洲渡风电场,已成为洲区公路地标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风电场以北是华阳河湖泊群,一条绵长蜿蜒的人工堤横亘在湖泊和陆地之间,阻挡湖水的肆虐,这围垦起来的地方叫华阳河农场,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史,十万多亩的良田,见证了一段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农垦精神,谱写了一曲激情燃烧的岁月。

农场始建于1955年,正是新中国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还很困难,物质条件非常短缺的关键时期,要摆脱一穷二白的束缚,百废待兴,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向荒原要粮食要布匹的行动开始了,第一支垦荒队来到宿松黄湖、大官湖、龙湖南岸的苇地旁驻扎,第一面红旗第一堆篝火,唤醒沉睡的荒滩。杂草被犁铧翻埋,獐子野兔在拖拉机的轰鸣声中逃逸,大小不等的塘、沟、洼、渚被填实抄平,深褐色带沙肥沃的泥土是那么动情诱人,垦荒者一边开发一边种植,垦荒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农场在荒原上站起,从草棚到砖瓦房,从小道变公路,从低产到高产,从单一产业到多种经营……

丰厚的土地生长庄稼,也酝酿轰轰烈烈的生活,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将爱情的种子播撒到这片土地,更多的小家庭在这里扩编壮大,农场的粗茶淡饭解饥养人,让远道而来的游子找到家的感觉。一茬茬垦荒人的后代迅速成长,有的接过父辈的扁担继续前行,有的肩负亲人的嘱托远走高飞,不管留下还是出走,农场的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循环滋养,健壮漂亮出类拔萃,不曾缺钙。那些老去的垦荒人,把骨殖埋在他们一生眷恋不舍的地方,将这多情的土地紧紧揽在怀里。

农场人捍卫土地的信念毫不含糊,他们对耕地的爱,对庄稼的呵护,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儿女,那份赤诚和专一在特殊年景里体现得尤为突出。江滨湖畔低海拔,是抵御自然灾害最薄弱的地方,伴水如伴虎,伴水如临敌。农场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涝是常有的事,夏季的黄梅雨,是农场接受检验的大考,堤外华阳河湖群的水位若居高不下,八成是下游的华阳闸、杨湾闸都落闸封闭,八成是长江的水位高过内湖,拒绝江水倒灌,“关门淹”实属迫不得已,保堤、护圩、防汛顷刻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与水对峙对抗,与水较量,与水周旋,与水和解,在命运不知如何变换时,不抛弃不放弃是理智,不慌乱不麻痹是理性。只要大灾还没发生,农场人都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堤上防汛,圩内田管,虽然很累,也很担忧,只有打好“组合拳”,秋天才不至于落空,遇上这样的年景父老乡亲们干的纠结,做的辛苦。

历史上农场有几次圩溃内涝的大灾难。一次是1969年,那时的防御体系非常薄弱,水势不是很大,所造成的损失在当时也是不小的。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9年,像是前一年长江流域大水的“续集”或“尾声”。正值夏秋之际,农作物长势正旺,该有的投资都悉数投入,一场大水,家园变沼泽,所有的期待都打了水漂,从七月到九月五个农业场像多米乐骨牌倒下沉没。总场的地势最高,水淹到农场场牌大门口,深度至脚面,流离失所的人家,房倒屋塌,痛不欲生。许多防汛经历,农场人都刻骨铭心,顶风冒雨巡堤,赤日炎炎抢险,蚊虫叮咬难耐,疲倦困乏硬挺,一份担当不容小觑、不容马虎大意。一切的努力在自然灾害面前如螳臂当车,但倔强的农场人却不会在困难面前趴下,灾后重建的那几年农场人励精图治,上下一心,建新区、调产业、施惠政、益民生,农场的面貌焕然一新。谁知,2016年6月的两次大雨,上了央视新闻,短短几天湖水暴涨,形势危急,我与职工兄弟们在堤上值守了一百多天,真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硬是等来了开闸放水,大水败北的金色秋天。

除了水患,还有地方病对农场的伤害也不小,那便是“华佗无奈小虫何”的血吸虫病,50年代,不少支援农场建设的下派干部被急性感染,发病率一度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人们谈病色变,劳动减员,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病例的增加主要是刚开始没有思想准备,对血吸虫病缺乏认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血防医疗队迅速组建,甄别检查全员行动,治疗药品及时发放,病员医治应收尽收。与此同时,查螺灭螺,鉴别疫水,隔断疫源,修建自来水厂,病症很快得到控制。此后,连续三十多年,血防工作从未间断,稍有苗头迅速采取措施,彻底摆脱了血吸虫病的困扰。

农场虽有工副业,但还是以农为本,80年代的大田芝麻大面积丰收,90年代的沿江优质棉稳产高产,使农场名噪一时。小芝麻漂洋过海出口日本,优质棉831红极一时,非常抢手,推广种植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后来,不知是气候原因,还是病虫害的基因变异,棉铃虫害出现高发态势,工友们三天两头打药水,虫在药水里打个滚洗个澡,没有不适的感觉,活得皮实肥胖,几乎找不到治虫的良药,家庭农场成本飙升,工作体力消耗巨大。人们起早贪黑,一身露水一身汗水一身药水,带着焦急期盼,顶着高温烈日,在棉田里徘徊穿行,一天下来,背电动喷雾机的双肩都快磨破了。傍晚收工,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农药味,因施药不当中暑中毒的人时有发生,除了药物防治,人们还用插杨树把诱捕成虫,清晨去人工捕捉幼虫等方法。无奈,虫口太大基数太多虫期代际重叠,高发棉铃虫如何都压不下去,不少农户因此减产亏损。

九九年的洪水之后,抗虫棉在农场试点推广,棉铃虫横行强势的状态划上了句号,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水毁的住房按统一规划建设,湖堤进一步压实增宽,职工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人们从水患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几年后,农场周边劳动力市场发生改变,植棉用工出现短缺,用工费过高,加之国家对棉花市场的供需做了适度调整,权衡利弊后,农场逐步退出经营了半个世纪的棉花产业。

随着改革大潮的深化、突破,勇于探索实践的农垦人化压力作动力,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清醒果断地选择种养产业,科学研判市场需求,贴合自然环境,减少成本投入,提高单产。于是,出现了一豆一麦模式,大豆小麦双丰收,创造了农场有史以来的新高;水稻单一种植,也取得良好的成绩;瓜蒌、小龙虾以特色产业落户走红,销往长三角。这样的种植形式,看起来丰富多彩,却没有凸显出优势,分散低端,缺乏市场竞争力,且种植环境一旦改变,产量就出现下滑,旱地作物在高成本和低效益的博弈下举步维艰,要整合提升,让农场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让农户的收入能稳步增长。2018年随着新一轮土地租赁的开始,土地旱改水在一些场队试点,招商引资,搞一稻一虾种养模式,走出去,请进来,加速培训农场职工以适应产业调整的需要,以全新的观念构筑低碳环保,绿色和谐的生态产业链。通过一年的实践,租赁户学到了真本领,收入上了新台阶,人人满心欢喜,接下来,一稻一虾的规模还在扩大。

开办农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粮食不再短缺,物质早已丰富,我们也该思考我们与自然界的冲突怎样和解,把多年的亏欠偿还。随着绿色农业低碳环保的大政方针的落实,华阳河湖群边十多年前,就划定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早年农场在大圩外圈起的小圩都主动放弃了。每年冬季,大批候鸟不远万里到南方越冬,候鸟在江西鄱阳湖畔和湖群来回穿梭,特别是大雁成群结队,到农场的麦地采青,落进稻虾田里偷袭小龙虾。农场人知法宽厚,允许它们偷吃,却看不惯他们贪婪,时常到田间地头吆喝驱赶,却从不伤害它们。

农场是建立风电场的最佳方位,风从天上来,来的是能源是资源,是老天爷赐给农场的福分。随着测试报告的递交,风电场很快上马,在广袤平整的土地上,高大的铁塔擎起庞大的扇叶,转动的姿态在绿色的田野里显得出众而耀眼,电能并入国家电网,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支援国家建设惠及千家万户,把我们回归自然,拥抱自然的情愫悄然絮语,轻松对接。

自2016年的大水之后,华阳河蓄滞洪区才真正从规划图中走进现实,经多方勘测论证,国家计划投资104.9亿元,用五年的时间,建设高标准的安全防洪大堤和进退洪闸站等工程,承担25亿立方米长江蓄洪任务,在洪水期分流上游武汉的压力,缓和黄石、九江及下游安庆等城市的来水量,确保长江中下游流域安全度汛。处在华阳河蓄滞洪区关键地带的华阳河农场,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命运反转,彻底摆脱被水患击打纠缠的痛苦,这份大礼是夯实农场安居乐业的根基。未来,当蓄滞洪配套工程全面竣工,一个全新祥和的农场会激发巨大的潜能,发展的路径会更宽更好。毗邻湿地保护区,除了要保持传统的种养殖业,还可以搞观光旅游,搞生态游乐园,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在自然、绿色、尽心、专注上写豪情文章,做平凡阳光的事业,未来美好务实,未来落地可期。(胡品选)

上一条: 光荣在党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