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农垦先锋谱》读书征文获奖作品展示
浏览次数:1799      发布时间:2016-03-31

农垦之魂

作者:二场  赵俊鹤

最近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天气变得干冷。骑车在路上,风刮过脸颊,钻进外套缝里,让人忍不住直打哆嗦。我以前在城里上班坐公交很挤以至于会热,然而现在却是另外一种境况。这是我来华阳河过的第一个冬夏,寒冷和炎热在这里格外的分明。这也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我自己也说不清。但是我知道这种体会由12月2号那次会议开始逐渐加深。

说起月初的那次讨论会,我记忆犹新。场里组织准备了很长时间,请到了农场好多位楷模前辈,这是一次学习会议。陈书记会前概括介绍很精炼,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唐达贤,活的雷锋王发州……这也是我第一次面对面的与老楷模交流,老同志们一坐就是半天,没有丝毫抱怨,并且语重心长的给我们谈起了自己一生的心得体会,过往的人生轨迹。我了解到他们在农场都工作生活了几十载,对这片土地倾注了感情。我想这里的每一寸土都有他们的回忆、故事和感动。正因为讲的很用心,让我们年轻的听众能很容易的感受到那种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力量。虽然每一位老同志的性格都迥然不同,或刚正或委婉或真诚或朴实。但是无论哪样,我们都能很直观的学习到很多。这些倾一生经历所总结的道理,我也许会受用终生。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做事先做人,诚实做人,做好人。做好一件事坚持很重要,做好一个人心态很重要,心态左右思想,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获得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摆正做人心态是进入角色的黄金钥匙。

而在工作生活中,老同志要我们切莫虚度年华,更需保重身体;要我们担当份内之事,也能发份外之言;要我们掌握工作方法,也要学会创新经验;要我们尽职尽责,更希望我们成就事业。

这是一次充满正能量的谈话,我们不仅需要记住,更应该在以后付诸实践当中。上个星期我们来到“中国好人”王发州家,当时老爹正坐在门口已经烂掉的沙发上晒太阳,眯上眼睛热情的招呼我们。走近些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落满树叶的青瓦和下面一堵发黑的砖墙。再到屋里,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我记得那时家里也有一张脚下垫着砖块的床,电视是那种笨重老旧的样式,不平的地面上摆着一张橱柜和几把磨得光滑的木制桌椅。总共二十几平的平房被挨的满满的,靠窗上面的瓦顶下雨天会漏水。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十二年如一日义务打扫公厕,却住得如此简陋,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当我们提出青年团要义务为他打扫房屋,向他学习时,老人非常欣慰,眼里流露出的光芒,我想那一定是“希望”,是对我们下一代的期望。王老爹说,谢谢孩子们哦,我这里的东西虽然破旧,但是可不能扔咯,还有挂在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千万别弄损了,面对嘱咐,我们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朴素长辈,在教导我们莫忘了这种似乎快被遗失的美德。

模范精神在华阳河这块土地上传扬,榜样的力量为农场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也同样带动到我,这些经历让我有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人生的小帆再次起扬。

天气将会渐渐变暖,春的气息也在不远处悄然扑来,而那种自己也说不清的体会一定也关于这真切的工作生活,包含着寒冷和温暖。捧着手中沉甸甸的《光荣与梦想》,仿佛让我看到前辈们所经历过的无数酷暑和严寒,他们在过往的一个个春秋为后来者创下了基业,在现实和文字中凝结成农垦人之魂。

去二场的路上有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我知道我所走的路也是他们用汗水淌出来的,道旁树整齐的伫立着,树的姿态像是我所听闻的劳模、好人、英烈一般。让人仿佛看到一位位先进的、年长的、友善的、勤恳的、勇敢的华阳河前辈们站在路旁,他们的精神在身后铸成丰碑,他们的荣光如指路明灯,在指引我们一直向前进。

 

 

 

 

 

 

 

 

铸  魂

作者:四场  薛天平

冬日早晨温和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下几缕金光,照射在我的书桌上,《光荣与梦想》几个金灿灿的大字跃入我的眼帘,显得那么厚重和肃穆。

“你是开疆拓土的勇士,你是垦荒植绿的耕者,你的汗水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你的心血刺绣出鲜艳的农垦精神”,一串串震撼的字句射入我的瞳孔,敲打在我的心灵,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慢慢铸就着我的灵魂。

来到华阳河农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作为农场的新兵享受着农场老一辈留下的福荫,在这里工作、安家、幸福的生活着。一家人居住在新建成的小区内,闲暇时间带上一家人,踩踏着落日的余辉,在如画的林荫小道上漫步,儿子与老婆像小蜜蜂一样的在身边嬉戏,小日子过的舒服安逸。山西的黑色沙尘暴,内蒙的冷冽寒风,云南的蛇虫鼠尾,这些我曾经工作过地方的记忆,都已远离我而去,我倍感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感谢农场给了我和我的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

说道感谢,其实我很茫然,因为我要感谢的人太多,有的人甚至是无名英雄,他们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而《光荣与梦想》则让我知道了他们中一部分人的名字,了解他们一些可歌可泣的事迹。

当我看见知青烈士郑培志的事迹后,心里沉甸甸地。“长眠四十载  今年清明有‘家讯’”,回想起一年前清明节去扫墓的情景:翠柏孤坟,点点青苔爬上了坟茔,虽然有人常打扫,但也隐饰不住几分萧瑟。一位18岁的花季少女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建设农场,义无反顾的离开家乡,在一次救人义举中牺牲,让她永久长眠在这片土地上,而农场通过多年努力,才与她的家人时隔四十载重新取得联系……我心里充满了悲壮与荒凉。

六十年前的华阳河,一片荒草滩涂,蛇虫鼠尾遍地,蚂蟥和血吸虫病横行,老一辈华阳河人冒着生命危险,在这及其恶劣的环境下,生生开辟出一片沃野遍地,鱼虾满仓的画卷来。有的人为此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一代又一代华阳河人的艰苦奋斗下,才有我现在眼前的美景。

走千走万,

最美还是长江两岸,

金色的华阳河,

采撷着妈祖灵气,

吸引着八方才俊,

播撒着七彩希望。

我们一家就是被这美丽的诗句所吸引,来到了华阳河,在这里生根发芽,可以说华阳河已经成为了我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工作中也常碰到和听到许多感人的事迹,有“最美夫妻”陆安庆、高爱香,“农垦好人”救人英雄任在林,也有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聿忠,“务实勤勉‘田坎干部’倪建忠”等等,不断涌现在我们的身边,时刻感染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前行。也许 “勤恳、包容、开拓、励行”这个八个字的华阳河精神,是指引我们新一代华阳河人奋斗的方向,也许也只有我们做到这八个字,我们才能告慰那些为农场建设付出生命和血汗的在天之灵。

轻轻阖上书页,站在窗前,阳光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向远方看去,一望无际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我相信,在老一辈的关心爱护,我们不断前行,一定能让华阳河农场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在蓝天绿海中,开创出华阳河农场新的篇章。

 

 

 

 

 

 

 

 

 

 

 

开拓者  华农魂

作者:机关  吴菁

曾几时,背上行囊,踏上归来的旅程,没有了繁华喧嚣的世俗,只有归心似箭的遥望,回首一幕幕,风景唯独一处。

倚窗而坐,翻开《光荣与梦想》,书屋清香,点点事迹带我进入农垦的历史乐章。

劳模篇—任劳任怨

青幽芦苇荡,荒芜泥泞滩,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少年们,来到这片净土。那可谓是:见柴不见影、飘飘游荡行、个个好男儿、矫健又精进。我们没有忘记当年的少年为了防汛奔走在湖提上;没有忘记挑灯夜战在田间地头搞科研;更没有忘记那烈日炎炎挥汗如雨战草荒,身背几十斤重的药水箱艰难地战斗在华阳河土地上的开荒者。那一件件,一暮暮豪壮的画面历历在目。从他们的故事中读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低头是热土,抬头是苍天,劳模们洒下的汗水,化作春泥滋养了华农大地。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只愿我们享受安稳的生活,仍能背负着他们的精神继续开拓、创造家园,他们的青春以如此特殊的方式载入农垦史册。

 英烈篇—永垂不朽

长江中游华农畔,烈士英名代相传。上海女知青,工人家庭,1970年4月来到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五连(现华阳河农场二分场五队)的一名战士。七月初,后湖水位急速上涨,同志们知道她体力较差,商量好不让她一起挑湖堤 ,郑培志没有同意二话不说自己拿来一担土箕一个人挑。就是这样没有任何怨言的无私奉献,总是重复着“每分钟也不能向党交白卷” 的一个人,于8月29日为抢救自己摔入水塘中的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岁的青春随之流水倏忽的消失了。以秋水为姿,以大雁为翅,我的思念化为尘埃;以秋风为歌,以幽云为托,我的灵魂归为故土。

 好人篇—赞不绝口

从见义勇为的陆氏夫妇、义务打扫公厕的王爹爹、再到救人只为良心的任在林老人都被一一写入《农垦先锋谱》中,他们是农垦的光荣。自上学起,学校就组织我们学习“雷锋” 做好事,当时我们还很年幼,不懂得什么叫好人好事和奉献,只是跟着喊口号:“我叫红领巾”。现在虽然有着想要做好事,但因为各种因素,又怕去做。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快节奏,“碰瓷、扶不扶”等问题,使得我们开始惧怕做好事,忘记了做人最基本的善良。工作环境比别人差,经常加班就会心理不平衡。而当我看到任在林老人不顾自身安危跳水救人、陆氏夫妇勇擒盗贼时,不觉有些惭愧。

倚窗而立,覆上书,一曲终了,人由未散。劳模、英烈、好人的精神仍在传递,一本好书、一段佳话岁月静好,黯然若素。

 

做平凡事,成就平凡自己--读《农垦先锋谱》有感

作者:场直社区  刘燕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了伴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

听着这首让人既感动又温暖的歌曲,我翻看着《农垦先锋谱》光荣与梦想—— “江淮大地,农垦独树一帜,万顷沃野,英雄劳模辈出,人杰地灵,好人层出不穷……”其中华阳河农场有15位英雄劳模和“好人”的事迹被载入农垦先锋谱:“有把田间作为办公室,地头作为办公桌被人们誉为“田坎干部”的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倪场长;有一生甘做“雷锋式”傻子义务清扫厕所十二载的中国好人王爹爹;有见义勇为联手擒凶顽被赞为最美夫妻的农垦好人陆安庆、高爱香”。读着他们一个个平凡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让我们青年一代人有了学习的榜样,然而“感动不能泛滥,行动才能改善”,我们每个人不能止于崇敬和感动。好人好事也是从勤恳、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比如进行一次无偿献血、时常关心一下孤寡老人、帮助留守儿童补习功课……

作为一名“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的社区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做细,让居民群众放心满意,也是劳模精神和“好人”的一种体现。华阳河场直社区所管辖的四个小区内,居住的大部分都是退休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他们有的柔肤弱体;有的步履维艰;有的耳聋眼花。面对这些特殊老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要格外关心和重视,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家住华阳河总场华盛小区的许其仁老人,已是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交流起来十分困难。有一次,许老的工资卡不慎丢失,卡号需要进行挂失,当他找到农村信用社银行的工作人员时,因为耳聋又不识字与他们无法沟通所以迟迟难以解决,许老心急如焚,便来到场直社区与财务工作人员说出自己的遭遇和无奈,由于财务人员之前经常与老人有所交流,知道许老的特殊情况,掌握了一些与老人沟通的技巧,财务人员便想出一个办法,把许老丢失的银行卡号写在纸条上交给他,并附上一张卡号挂失和重新补卡的说明,随后社区财务人员特地打电话给银行工作人员,把老人情况解释清楚,为许老前去办理扫清障碍。很快许老顺利拿到了新的银行卡,老人感动不已,笑呵呵的跑到场直社区财务室连声道谢……一直以来,老人有什么不懂和不清楚的一些棘手事都来找社区人员帮忙,老人常说,社区工作人员最懂他,了解他,谁能给予他需要的帮助,就点名指姓来找谁。

看似平凡的一幕,却得到老人长久的信任和依赖,看似是一个个平凡细微的举动,其实都在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当人们在纠结“有人落水救不救,老人倒地扶不扶,有人遭抢追不追”的时候,我们需要传递的是正能量,需要增添的是一些伸出手,迈开腿的勇气。

正如《好人就在身边》这首歌中唱的一样“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也许就是自己”。让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件平凡事,成就平凡的自己。

 

新青年  新农场

作者:五场  陈明明

青年,这是一个充满着活力与朝气的年纪,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季节!新一代的青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也是我们安徽省华阳河农场的未来!

作为青年中的一员,我自走出大学校门,来到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参加工作已经半年有余,这段时间里,我努力去学习,用心去体会,对于基层的基本情况以及管区的工作内容都已基本了解。在五场管区这个最基层的岗位上,我没有怨言,相反,我非常感谢总场领导的安排,让我对基层百姓的生活方式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近距离了解的可能,为我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财富。有人说管区的工作很难做,也有人说管区的工作很轻松,我只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相信实践的力量,也相信只有亲身的经历才最有发言权,因为亲身经历与看别人所说所做而得到的感悟,那是两回事。

现在,我就自身的工作感受,并结合着农垦先锋谱《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的阅读,从思维、艰苦奋斗、知足的心态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青年人应该在工作中保持一种怎样的状态,或者说青年人应该怎样做才能促进农场的发展与辉煌。

一、思维

曾听过一句话,“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且不论这句话的对错,它只是表达出了思维的重要性。学历并非不重要,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方式转变与提高的过程,从而能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什么样的思维决定着什么样的结果。有人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有人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种不同的人生,其主导因素就在于思维,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青年人在华阳河农场参加工作,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许会直接影响到农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青年人在平常工作的同时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世界在进步,经验在更新,我们要通过读书以及与其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使我们华阳河农场在同行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想当年,我们华阳河农场还是一片荒草地,我们老一辈农场人,在缺乏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硬是凭借双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开辟出了万顷沃野,这种精神可敬可赞。

如今,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当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普遍缺乏老一辈农场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遇到困难,容易选择退缩,害怕吃苦。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干出实事,创造价值。作为我们农场的青年人,艰苦奋斗是激励我们实现下一个华农辉煌六十年的强大精神力量,永远不过时。

三、知足的心态

有人也许会说,知足就意味着安于现状,停止追求,而我则不这样认为。贪婪是人生中最致命的弱点。很多人就是因为贪婪损害大众的利益,最终自己也走向犯罪的深渊。知足正是要求人们不要在物质上追求太多,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因为知足,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追求未来。

作为农场中的青年一代,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名利与物质的诱惑,我们当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用一种负责任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句话说“怀才就是怀孕,时间长了迟早会看出来”,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做自己该做的事,对得起自己的每一份薪水。

青年人才的加入,为华阳河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而老一辈农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他们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值得我们所有青年人的尊敬与学习。相信在华农这片土地上,在我们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华阳河农场必将步入新的辉煌!

 

 

 

 

 

接“光荣”之匙 , 启“梦想”之门--读《光荣与梦想》有感

作者:一场  余飞

“江淮大地,农垦独树一帜;万顷沃野,英雄劳模辈出;人杰地灵,好人层出不穷!”这是田文俊董事长为光荣与梦想作序时的一句话,也是对安徽农垦历史的生动解读。安徽农垦历经60年风雨沧桑,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先烈和劳模好人,他们为了农垦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汗水滋润了江淮大地、用心血刺绣出了鲜艳的农垦精神。他们不怕苦不怕难,有的人在农垦这片土地上挥洒了自己的青春、有的人献出了自己的终身,甚至有的人为之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些可歌可泣的英烈和为人称颂得劳模精神,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要将之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江淮大地生生不息。

只有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接过先辈们“光荣”传统这把钥匙,才能打开通往幸福美好的农场梦想的大门。农垦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垦改革发展得指导意见,如何抓住农垦发展得历史机遇,加快农场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农场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职工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想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发展好先辈们打下的农垦“江山”,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农场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其次要转变工作作风、营造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最后要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提升农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农场经济新的增长极。“创新是引领发展得第一动力”,“国企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到。农场作为国有企业,同样需要依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引领企业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近几年来我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扩粮、缩棉、种高效”的发展模式,革命性的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和农户的种植收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这两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对我场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只有继续深化农场综合改革,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得投入,打造属于农场自主得粮食品牌,行成研、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现代农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变工作作风,营造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乐群的追梦人“郑群”、“敬业奉献品自高“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逢君、”一生无悔献茶场“的董吉云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农垦系统爱岗敬业的突出代表,他们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给农垦注入了一股清新血液,我们务必要以这些前辈先烈为榜样,在工作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知识给养,加深思想觉悟,争取在农场的历史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强农场人力资本积累,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专业性强的新型农工,才能保障农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不断加强农工职业培训教育,带领农工多去规模效益好、产业化水平高的现代农业集团实地学习,而不是闭门造车,从而打造一个良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完成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人才的提拔要民意推选,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帮助他们建立起扎根农场的信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专业人才的不断涌入,农场的未来才有希望。勤恳、包容、开拓、厉行的华阳河农场精神,是我们新时代对农垦精神的发扬广大,只要我们锐意进取、奋勇前行,接过前辈先烈“光荣”这把钥匙,同时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充实农场人才储备,形成人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我们就一定可以打开“农场梦”的大门,书写出伟大中国梦的农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