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好人”王武平“平凡的世界”
浏览次数:3426      发布时间:2015-12-18

20151208093130430.jpg

 

我剩下的时间不多,只想趁着还能工作,能为单位多做一些事情。因为工作让我充实,让我快乐!

                        ——王武平

 

他高调敬业,低调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多次获评先进,病逝前的20天,他登上敬业奉献“宿松好人”榜;

他与人为善,诚恳待人,默默帮助同事,悄悄扶持年轻后辈成长,在平凡的世界里传递着农场基层干部的正能量;

他家境清寒,生活拮据,父亲因老年痴呆长年卧床,妻子和自己先后罹患癌症,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但他却以超人的意志和淡定撑起一片天。

他就是农垦华阳河农场一场保卫科长、共产党员王武平。

2015年11月13日下午,48岁的王武平走了,走得那么平静,走得那么淡定。临终前,他对妻子说:“我一生无愧于组织,最大的内疚是不能照顾生病的老父亲,还有就是三年重病拖累了同事和亲友,我死后,不收任何吊唁礼金……”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没事,你们别担心,我挺一下就好了!”

时间回到2013年春节期间的一天,华阳河农场万家团圆欢度春节,王武平仍像往常一样值班巡逻。在巡逻途中,他突然弯下腰来剧烈呕吐起来,值班同事劝他回去休息,让别人顶下班,他却挥挥手说:“没事,你们别担心,我挺一下就好了。”这天他值班巡逻了一整天。第二天在妻子的敦促下,他到县医院做胃镜,检查中发现食道内疑似长了肿瘤,医生建议赶快到省立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当妻子拿到省立医院检查报告单时,不禁失声痛哭,报告单上“食道癌晚期”一行字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一时难以接受癌症两次降临这个不幸家庭的厄运,但她很快镇定下来,身患乳腺癌的她知道,精神因素对于癌症病人康复是多么重要,他背着丈夫说服医生,把诊断报告更改为“食道癌早期”。这个秘密一直瞒着王武平,直到他去世都不知情。

王武平在省立医院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术后醒来第一件事,叫家人拨通了单位的电话,他接过电话,叮嘱同事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做好。病塌上,他经常劝妻子要看开一些,他对妻子说:“你的病通过手术治疗,十几年都挺过来了,我的病比你的轻,相信会好起来的,乐观的心态才是战胜病魔的良方。”手术刚满一个月,他就要求出院,回到农场的第二天,伤口才刚刚愈合,他就开始上班。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在家里好好休养,他用低沉嘶哑的声音说:“在家闷得慌,到办公室里就有了精神。”

两年多来,王武平前后经历了八次化疗、四次放疗,治疗过程异常痛苦,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咬紧牙关一次次拒绝死神的召唤。只要化疗结束,身体稍有好转,他就投入到工作中。2013年5月10日,王武平手术后,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就接到一宗报案:“后湖有人捕鱼时不慎落水”,他二话没说,就骑上摩托车赶往事发现场,发现有一个人俯身在离湖岸十几米远的湖水中。情况紧急,他和其他人急忙找来绳索等工具奋力打捞,等打捞上岸,却发现落水者已经溺水身亡。这时华农公安分局警官也赶到了现场,当听说王武平也在现场救人,赞许地说:“老王,没想到你身患重病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人,太令人钦佩了!”。王武平淡淡地说:“没什么,应该的。”

2013年12月,他接报说有人在地里用高压电捕捉野生动物,虽然已是午夜12点了,但他不顾病体虚弱冒着严寒赶到现场,向当事人说明利害关系,消除了安全隐患。2015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三峡移民点居民的电话报案,急忙赶到现场,原来这户居民因房屋装修与安庆瓷砖供货商发生了经济纠纷,根据供货协议要求,如果装修完毕后瓷砖有剩余,供货商应无条件地拉走瓷砖并退还相应货款,但经双方沟通,供货方再三推脱,并强调必须把瓷砖运到安庆才能退货款。听完居民的描述后,他立即电话与安庆供货商交涉,要求供货商履行协议,否则以经济欺诈行为给予处罚。经双方磋商,供货商答应履行协议,并向该居民赔礼道歉。像这样的经济纠纷,王武平同志在患病期间就处理了10余起。

2014年午收期间,本只需在办公室里安排指挥就行了,但带着病体的王武平却经常出现在运粮车道上,只看见他不停地在交谈协调,指挥来往车辆,保证了粮食收购车辆的安全行驶。2015年午收时,一场近2万亩的小麦收获后,面临秸秆粉碎还田的重要任务,他不顾病情,主动向领导请缨,要求参与值班,领导熬不过他,只得安排他接一接值班电话,他乐于接受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个子高,会游泳,下水我有优势!”

王武平,1967年4月出生,198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华阳河一场机运队工人、供销科保管、供销公司副经理、水电路管理站站长、保卫科副科长、科长等职。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尽心尽责,乐于助人,用自己的真心、真情,赢得同事和朋友的信任,并先后多次被集团公司和农场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8年,农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湖堤防汛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王武平担任排灌站副站长,还兼任一场小车驾驶员一职。8月的一天,为迎接省委书记卢荣景来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下午1点钟,他接到自排灌站二电站至场部全长5公里的砂石路维修任务,他带领排灌职工昼夜奋战,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直到次日凌晨6点,才完成了维修任务。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刚洗完澡,又接到领导要出车的通知,原来是排灌站二机站出现险情,他二话没说,拿上车钥匙就出发了,当到二机站,看到很多部队官兵在抢险,他不顾一夜的劳累又投入到抗洪抢险战斗中。

1999年,农场再次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全场10万亩耕地全部受淹。一场也成了汪洋泽国,王武平一直坚守在办公室里,他每天都划着小船到周边民房去查看,把别人家因房屋倒塌而漂出来的物品都捞起来集中到办公室里,待洪水退后,让职工群众前来认领,直到11月底才把打捞的物品一一归还给失主,大家都被他忘我无私,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2000年初,面对洪灾后,一场电力设施,排灌机电设备以及道路损坏严重的情形,刚担任水电路管理站长不久的王武平,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没有气馁,他与站内职工们同吃同住在工地,节假日也从未休息过,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一场供电、供水线路恢复,近十公里主干公路铺垫以及7台排灌机电设备修复任务,各项设备全部调试运转正常。

2002年5月初,一场东方红泵站叶轮损坏,当时正值汛期,为了不延误排涝,王武平带领职工连夜抢修。当时泵下水位较深,春寒水冷,他第一个跳进水里。只听他说:“我个子高,会游泳,下水我有优势。”叶轮维修非常困难,人必须整个身子弯在水里才能拆卸,人们看到他在水中冷得直抖,就叫他上来歇会,但他笑着说:“我能行,还有很多东西不懂,这正是我跟师傅们学习的好机会。”他用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着大家。

在保卫科工作期间,王武平积极宣传《兵役法》和《国防法》,认真开展征兵工作,每年都能圆满完成农场分配的征兵任务,没有发生一起退兵现象,多次受到表彰。一场的民兵整组工作一直排在全场前列,受到县武装部的好评。

多年来,王武平同志在安全保卫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外勤工作扎实,安保台账资料收集整理更是规范合理,细致全面,对户籍、保卫、安全生产等台帐进行分门别类,规范有序,记录详实,排列整齐。2015年7月22日下午,农场安排华农公安分局干警及全场保卫科长集中到一场,实地学习王武平同志安保工作经验,当他们看到王武平案桌上收集整理的安保台帐资料,无不为他的工作精神所感动,农场要求各场保卫科要向王武平同志学习,把他的一些好做法推广到实际工作中。

“工作中我们是同事,生活中我们是兄弟。”

在得知王武平在合肥离世的消息,一场的很多同事和职工都自发前往吊唁;下葬当日,一百多名职工群众自愿到陵园为他送上最后一程;在他手上应征入伍的退伍军人钱程,从千里之外赶来为他敬上花圈,表达最虔诚的敬慕。

王武平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上总是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想人之所需。2001年,由于水灾后,农场工资发放水平较低,为增加职工收入,他主动揽下自来水管网铺设及新闸站改建安装等工程,他天天与职工一起忙碌,却不拿一分报酬,工程劳务所得全部按劳计酬分配给了职工。2002年除夕夜,他和家人正吃着年夜饭,突然接到电话,医院自来水闸阀损坏,水往外涌,他立马放下筷子,前往查看,召集应急小分队连夜进行抢修。只见他一到现场就拿起铁锹,一边开沟排水,一边趴在冰冷的地上更换闸阀,保障了春节期间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2003年8月,四队老营区一名老职工家里突然断电,子女不在家,非常着急,找到正准备下班的王武平,他二话没说,扛着梯子带着工具很快就维修好了。

“工作中我们是同事,生活中我们是兄弟。”是王武平常挂嘴边的一名话。2004年7月,一位电站职工吴某在上班途中不慎摔倒致使右腿骨折,王武平得知情况后,亲自开车把吴某送到县医院医治,还先垫上了医疗费。当时正值棉花营养钵移栽的关键时期,吴某十分着急,王武平带领全站职工,利用双休日把吴某家的棉花全部移栽好,还多次亲自去帮忙打药治虫。2009年9月,排灌站一职工高某在后湖钓鱼,昼夜未归,下落不明,王武平得知消息后,立马带着联防队员,用船沿湖查找,当发现高某已溺亡后,不仅主动帮助料理后事,安抚好家属,还组织机械人员把高某家一百多亩成熟的高粱收割归仓。

他非常关心和提携后辈的成长。钱程曾因年龄小,两度报名参军均未能成功,他就鼓励小钱要好好学习,走正道,一年不行,第二年再来,如果验上兵,要为农场和家人争光。2013年9月,小钱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援疆69234部队的一名新兵,在部队里,小钱始终牢记王武平的教导,并多次在训练和炮弹射击中获得表彰。在同事们眼中,他经验丰富,乐于助人,经常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被大家尊称为“师傅”。同事们遇到工作中的问题,都喜欢向他请教,他也乐于帮助,不论是处理过的事、接待过的人,还是居民家庭住址、成员情况都存在他脑子里,只要大家需要,他就象电脑一样可以随时提取使用,深得大家的敬佩。

“我的生活还能过得去,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王武平出生在农场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姐弟三人一同在农场长大。原本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但父亲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并伴有老年痴呆症,需要长年治疗,王武平不仅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要抽出时间照料父亲;妻子周青于2001年被查出患乳腺癌,第一次手术后,2007年病情又出现反复,需要化疗和长期服药;其岳母年老体弱,不是农场职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直依靠王武平夫妇抚养;女儿王珏正是读书的年龄,需要供给抚养;而其本人的病情更是使本已十分困难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妻子也为了陪他治病而辞去了工作。一大家子的生活、看病就医都只能靠王武平一个人的微薄工资了,但尽管如此,王武平从不感到颓丧,宁愿自己省吃简用,也要把女儿供好,把老父亲、岳母的生活安排好,为此他向亲戚朋友多方举债,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王武平的家庭困难,领导和同事们都看在眼里,多次提出为他开展捐献活动,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生活还能过得去,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但只要是场里发起的募捐活动,他都积极踊跃奉献爱心。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发生时,他踊跃捐款捐物。2011年,五场一名职工因意外事故死亡,农场鉴于这名职工的家庭困难,在全场开展募捐,他第一个掏钱捐献。2014年初,身患绝症刚做完手术不久的他,尽管家庭贫困,但在得知同学的女儿患有白血病,急需大量资金治疗时,不听同学们的再三劝阻,还是捐献500元,并用沙哑的声音说:“你们的心意我理解,可这多少是我的一点心意,千万别嫌少。”他总是这样,自己的困难自己扛,而别人的困难,他却时刻放在心上。

2015年11月,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心里放不下的是卧病在床的父亲,对看望他的同事们说:“父亲病重时,我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感到内疚。”王武平去世后,农场领导专门去慰问他的家属,并再次提出为王武平募捐的想法,妻子周青把他生前的想法告知了大家:“武平说,生病期间给大家添了很多麻烦,死后不要大操大办,也不要同事们随吊唁礼,一切从简办理。” 一席话说得大家无不动容落泪。

“我没有做什么感人的事,我只是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去做,我剩下的时间不多,只想趁着还能工作,能为单位多做一些事情。因为工作让我充实,让我快乐!”这是王武平患病期间留给人们的最真实平凡的话语。

王武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在48年的平凡世界里,虽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但他在最基层岗位上用自己的默默耕耘和敬业奉献,树立了农垦基层管理者的榜样。

“一生行好事,身后留芳名。”是对王武平的最好定论。(程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