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老人乐奉献 厕所一扫十二年

青年从军时在军营就甘做雷锋式的“傻子”,耄耋之年、鳏寡独居的他并不感到寂寞,义务清扫公厕,扫帚一拿就是12年;平日里从点点滴滴做起,默默诠释着一个平凡好人的人生轨迹;75岁高龄,仍保存一颗红心,完成入党的夙愿。他就是农垦华阳河农场的退休职工王发洲。
3月3日下午,笔者来到省农垦华阳河农场二场华港社区,在一处公共厕所外,一位古稀老人正在清理垃圾。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老人王发洲,一位老战士、新党员。王发洲老人今年76岁,离婚后45年来一直一个人独居。
老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到家中坐坐。走进老人家中,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简单而干净。几句闲聊过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69年退伍后,成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二团二连(现华阳河农场)的一名战士。工作中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我主动去做。那时提倡做好事不留名,象半夜扫厕所、挑担子(挑粪浇公家菜园)的‘傻事’也做过。由于工作肯奉献,一时间还成为了连队的典型。在全连职工大会上,指导员提出了‘青年人要向王发洲学习’的倡议。”说到这里,老人还不好意思的笑了笑。“1976年兵团撤销,农场领导把抽调到场部搞后勤工作。白天给领导当通讯员,晚上在单位的商店和会计室值班。在场部工作期间,路远的学生到学校上课有十多里,特别是冬季雨雪天气,行走不方便,一些上初中的学生就住在我家里,我给他们洗衣做饭,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我都不记得有多少学生在我家住过。2011年的时候,一个在我家住过的学生还专程来看望我。”老人特自豪地告诉我们。
2003年,王发洲老人正式退休,但他却没有回老家安度晚年,依然在农场生活,为社区居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发洲老人居住的小区是80年代所建的平瓦房,家里没有厕所,小区只有一个公共厕所。长年以来,青壮年都出门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居住,很少有人主动打扫厕所。退休后,王发洲老人每天早晨拿着扫帚和簸箕打扫公共厕所,这一扫就是12年,无论冬夏,坚持不懈,无怨无悔。期间,王发洲老人经常接济贫困学生,还多次为地震灾区捐款。
1963年王发洲老人参军入伍,一直都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成为老人心中的遗憾。46年来,他一直坚持向组织汇报思想工作。从黑发到白发,这位慈祥的老人惟有对信仰的要求始终如一。经过农场党委考察,终于在2014年7月1日,在老人75岁高龄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问老人:“这么多年,您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些?”老人想了想,坚定的告诉我,“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人,退休后这几年,国家年年给我们增加养老金,随着生活好转,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一个孤老头子,我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共产党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我用什么回报党?我要感谢党,我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报答党的恩情。只要我能走的动,我就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听到这里,我们都被老人的执着所打动。
刚退休那几年,老人还在学校看守过大门。每天早早起来打扫大院,打开大门迎接学生、老师的到来;上课期间,严格把守,不允许外人进入学校骚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走一批又一批,老师也换了一拨,但永恒不变的就是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对王发洲老人的称赞。
当我们离开时,王发洲老人的邻居们竖着大拇指笑着告诉我们,王老头,他是一个好人,别人都不愿意扫厕所,他却一干就是12年,有时候还帮周边的邻居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这里的老人、小孩都喜欢他。小孩都亲切地喊他“王爹爹”。
扫厕所,众所周知是一件小事,但却是一件脏活,王爹爹这一扫就是12年啊!他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助人为乐的精神。(陈万芬)